十年前,寒暑假回臺灣幾個禮拜裡必定有一天是留給書店,印象中有會員制的書店,就會有一張寫著爸爸名字的卡片,每踏進金石堂或誠品書店便有久旱逢甘霖的感動,於是空著箱子來,然後載滿書本,哪怕超重也要扛回香港。那是飢渴的年代,一家人像是鬧糧荒似的抓著架上臺上的書,買了還捨不得立即翻開,媽媽說:「乖,留著回去慢慢看,現在看飽,回去又得熬好幾個月。」是啊,要存起來,吃完一遍吐出來再吃一遍才划算。
那時候買書也不是每本都悅眼,例如近日在香港書櫃角落翻到本老書,從書名看來似乎跟莊周夢蝶相關,哪知幾乎每頁的空白處都可見母親大人用草書憤慨地寫道:「買錯了!非我所期待,上當!後悔啊!後悔啊!」當我看到媽媽那幾個感歎詞和驚歎號下筆之重,完全消滅了繼續閱讀的興致,一方面覺得連媽媽都後悔買的書,再看豈不是有品味低下去的嫌疑,另一方面又怨她在書頁寫字的習慣,讓我這遲來的讀者想客觀閱讀都無法。但是至少書名成功誘惑了母親大人掏出錢包,也誘惑了我拿來翻看。
今日金石堂淡出昔日光彩,若非需要教科書或商業用書,也鮮少會光顧;誠品則運用高級尊貴的氣氛完美打造知識的文雅殿堂。這轉變大概是921地震後的事,起初見著墨綠招牌上乾淨的字體後面跟著一系列原木深色地板書架,配上恰到好處的燈光照著暢銷榜上發亮的書,那些書名都是美的,透露出至少,真的至少,作者是有一定文字水平,且其內涵富有一定價值,儘管有些讀者例如我媽在看完後會完全不認同以致給作者送上幾個驚歎號,但至少他的水平和價值是足夠讓人懷有高度期望,耐心看完,並且記下感想。
爾後的今天,到誠品買書成為一種高級且略帶奢侈的消費,但架上被特意安排在槍眼位置的書,十本有三本是教你投資理財、兩本是星座運勢、兩本是教你生活和XX歲前必做的事、一本是網路或言情小說、一本是最新集的漫畫、一本是政治家成功論。售價平均三百台幣。書名的燙金字因燈光直射而刺眼,封面並列便有如蒞臨燈紅酒綠之境。我心想:這商業化也太露骨了吧,呃,但不露骨就不是商業了。
腳下原木地板還是原木地板,可看特別展示的櫥窗中壯觀的莎士比亞系列旁邊是壯觀的暮光之城系列,感覺實在很彆扭,我承認我愛看吸血鬼多於莎翁,也承認Edward的魅力不下於Romeo,也確實我把錢砸在不死的愛情而非會死的愛情身上,但是,把這兩套書放在同樣的位置真的很彆扭。雖說文學無分貴賤,然而要將暮光之城列為經典,也未免太過於抬舉。
況且,我完全能預測這本書數年後所擺放的位置和價錢,因為轉個身我便看到三年前同樣跟莎士比亞並排的哈利波特現平放在角落,後面一張小標簽寫著「大特價!99元!」驚歎號不再是讀者心情的筆墨,而是經濟效益的符號。
好書其實都在,但很遺憾的是好書都不好賣。誠品的裝潢和主打的書目會變得很彆扭並不奇怪,誠品是間書店,不是藝術中心或博物館,他不是文弱書生更不是聖人,他是個商人,徹徹底底的商人,而商人的本份就是賺錢,名正言順,合情合理。
讀者想買好書,已經不適合再相信逛書店等待機緣巧合製造美麗陌生的邂逅,而是要主動打探出對方的名字身份背景,到網上重點式捕獵,博客來網路書店提供24小時無休眠的因緣,只是你無法再像十年前那樣,體驗現場飢不擇食也不用擔心吃懷肚子的豪邁。
2010年8月18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