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

一雙城事:叮叮走過

從堅尼地城搭上電車一路往東。因為是周日午後,沒有平日的擁擠,電車裡多了分可以伸懶腰的空間和閒情。我喜歡樓上車尾的座位,往前可以看車廂中的百態,往後可以望著街景倒帶。老式電車的窗戶總是常年敞開著,所以坐在車裡依舊能跟外面的世界緊扣,下方街市的叫賣聲、紅綠燈充滿節奏感的聲響、路人的談話。在匆忙的城市裡,按照自己的步調緩慢踏實地走,是我崇尚的浪漫。

經過水街的時候,一對年輕夫妻帶著兩個小男孩上車,兄弟兩人大概差一兩歲,選了我對面的座位坐下,夫妻倆則坐在靠窗的單人位。孩子們帶著水壺揹著背囊,父親拿著類似羽球球拍的東西,看似疲憊但臉上帶著歡笑,想必是假日出遊後準備歸家。

一陣風吹來海味藥材的味道,我知道西邊街到了。類似台北的大稻埕,西邊街就是香港的年貨大街,海產乾貨鮑參翅肚,乾魷魚、蠔豉、蝦米、花膠,還有冬菇、瑤柱、髮菜,就在那黃澄澄的店面裡準備成為一桌佳餚。兩旁的舊唐樓彷彿就在伸手可觸的距離,上面除了窗戶以外的牆面,都印滿斗大的店鋪行號名稱,整齊嚴肅的楷書,有些因歲月沖刷而斑駁,顯得就像一幅幅魏碑。

以前香港的華人多居於西邊街一帶,因此西環也是香港最早的市集,加上靠近港口碼頭,物資經由船隻運到這裡卸下,經濟也就由此地開始蔓延。早期西環碼頭附近稱為「環頭」,鄰近四個繁榮地區則稱為「四環」,從現在的堅尼地城一路延伸到銅鑼灣,分為「西環」、「上環」、「中環」、「下環」。而電車的軌道就是貫穿著「四環」。

到港澳碼頭那一站,會看見右邊有個古色古香的紅磚英式建築,那裡曾經是上環街市,現在則稱之為「西港城」。從我出生的那一年那一月起,上環街市便停止使用,然後列為法定古蹟。坐我對面的兄弟倆指著建築好奇地問:「那是甚麼?好漂亮呢!媽媽妳快看!」他們的母親不曉得是累了還是沒心情,淡淡地說了聲「不知道」就低頭繼續滑著手機螢幕。哥哥回頭自己去找答案,看到牆面掛著「大舞臺飯店」五個字,便跟弟弟解釋說:「是個飯店呢。」弟弟點點頭表示了解:「原來是五星級的旅館,裡面的房間一定很漂亮。」

在那瞬間我非常想開口跟他們解釋,「飯店」有分提供旅宿與僅提供飲食之分,這個飯店是後者;我還想跟他們說一些老一輩的故事,告訴他們裡面有幾家賣漂亮花布的布行,是以前中環花布街搬遷過來的。舊時沒那麼多成衣店,大家都是買了布然後拿去給裁縫量身訂做。小時候阿姨從台灣來香港,帶著我在尖沙嘴挑選蕾絲,進口的蕾絲款式每一條都是極其細膩精美,那時候她跟說過:「最漂亮最稀有的布料都能在香港找到。」

電車一個轉彎,到了禧利街,從巷弄的狹縫看去,是條筆直向上的石板階梯,左右一個個綠色的小攤位有修錶的,修補皮鞋的、賣報的、賣水果的、賣鮮花的。他們都是附近的老居民,熟悉那裡密密麻麻每一條大街小巷。我喜歡在買東西的時候跟他們閒聊幾句,然後就會知道哪條斜路拐彎公園旁有好吃的食物,幾點幾分會有新鮮出爐的蛋塔,哪一間老字號最近倒閉了。

再往前駛去就是雪廠街,以前在這裡曾經有一座儲存冰塊的冷藏庫。在沒有冷氣和電冰箱的年代,美國的湖泊河流在冬季結的冰會運到香港,並且放在雪廠街的冷藏庫裡。當時也還沒開始填海,搭著電車往北望去就是整片的維多利亞海岸,美國運來的冰塊橫跨太平洋,然後就在這裡卸下,放在雪廠裡再供應給附近居民。

到了金鐘站,我下車轉搭地鐵過海。看著路面上的電車軌,心裡盤算著哪天可以一路坐到總站,然後把每一站的故事都寫上來。這次先寫幾則,日後會再補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