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5日

一雙城事:時間與城市

我開始相信,每座城市裡的時鐘都在以不同的速度運轉。

儘管那些刻度、數字、概念都達到某種共識,但唯有在速度上,我覺得不同城市的人會有不同的認知。例如,「五分鐘」的概念,無論是歐洲人或亞洲人,都會曉得那是 300 秒,是圓形時鐘裡最長的時針從一個數字向右滑到另一個數字,是現在這一分鐘加上五。但這所謂客觀常識的背後,或許還有主觀的認知,而這主觀的認知,其影響範圍大約就是一座城市的範圍;也就是說,每座城市都有它約定俗成的時間速度觀,這份觀感無法對人體造成直接的影響,但會像細菌病毒一樣侵入外來人身上配帶的鐘錶,逼迫這些外來的時鐘跟這座城市的時間同步,進而令人產生「錯覺」。

A 城的「五分鐘」實際上可能是 B 城的「兩秒」,B 城的人如果到 A 城旅行,在手錶沒壞的情況下儘管視覺上時針依舊從一個數字滑向另一個數字,但 B 城的人或許會感到疑惑,因為他的身體明顯發覺到周遭的事物變慢了,彷彿手錶上的顯示的「五分鐘」不是真正的「五分鐘」。

在白石一文的小說《幻影之星》裡,我看到一個類似的論點。作者筆下的主角讀了一本叫作《大象時間、老鼠時間》的書 (題外話:先撇開後設的文學理論,純粹每逢看到書裡的人看書,或是電影裡的人看電影,我都會有種毛毛的感覺),這本書裡提到了比例定律 (Scaling Law),也就是以動物的心跳為基準,搭配每次心跳和呼吸次數的固定比例 (正常都是 1:4),來衡量各種動物之間的時間。由於每種生物不管大小,心跳都是十五億次,體積愈大的生物,心跳愈慢,牠們所理解的時間也就愈慢;老鼠心跳呼吸比大象要快七十倍,一年之內就把十五億次的心跳消耗完了,而大象卻要用七十年的時間去過完跟老鼠一樣質量的生命。

我沒有確切去考證作者引用的那本書究竟是否屬實,但哪怕是用虛構故事的角度去讀,也會覺得這樣的說法有豁然開朗的體會。

就在看完小說的沒幾天,偶然地在 Discovery 的科學頻道看到有管黑洞的節目。文科出生的我,初中物理學從沒及格過,但偏偏就喜歡看天文科學節目,尤其是黑洞和時間空間的關係,就算看得一知半解也覺得有趣。例如不少人會覺得黑洞所扭曲的時空會產生時光轉移的效果,通過蟲洞就能瞬間移動或是去往不同的時空,這樣的說法就會讓我開始天馬行空地想出一些無里頭的故事。

那天的節目以黑洞的形成原理解釋了當中對時間的影響。我的理解是,黑洞產生於一顆大行星的「死亡」,經爆炸又壓縮過後,一顆原本太陽大小的球體最後濃縮到跟排球差不多,有著非比尋常的重量。如果時間是個類似彈簧床的東西,承載著各個星球,地球躺在上面只會形成微微下陷的凹度,而那顆濃縮排球的重量大概就能貫穿整張床墊,形成黑洞,而愈接近深處,它的時間看起來就像是靜止一般。這背後的物理學原理我有看沒有懂,大概就是引力啊重量啊時間啊之類加加乘乘的數學奧妙,但是我聽懂了這個節目裡的一句話,不管是不是斷章取義,反正那句話就是:愈重的地方,時間愈慢。

所以岩石的時間比春風慢,樹木的時間比人慢,山的時間比雲慢,大象的時間比老鼠慢,台灣的時間比香港慢。撇除邏輯的話,這樣的聯想可以很浪漫。

如果一直強迫自己在香港過台灣的時間,我大概會比黑洞還要扭曲。我也明確地意識到許多故有的習慣正在被這座城市的時間改造,香港或許就是我無法承受的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