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7日

那些窸窸窣窣的


我不常買衣服,畢竟從姊姊那裡每年都能繼承一批衣物,其中許多都是九成新,款式也都是經典不退流行的,穿著也合身,上游淘汰到我這裡被截攔,讓我省了好大一筆置裝費。

但偶爾還是想去逛逛,用自己賺回來的錢,給自己添件新裝,滿足小女人的物欲,但十次出門,九次都空手而歸,一次是拐進書店買了本書回家蝸居了事。

通常是這樣:經過某家店面,裝潢優雅氣氛佳,櫥窗展示的搭配也入眼,顧客不多但都是善於打扮的女子,於是走進去略為翻閱架上掛著的成衣,一摸,就只能嘆氣,乾刺的手感意味著當中混著不少人工化學纖維,含棉量少,穿著不舒服之餘也經不起洗滌,可能過了這季就得報銷了;再掏出價錢牌,一看,非名牌非手工的開價口氣卻不小,默默把衣服放回架上,對店員笑笑,然後失望離開。

也遇過一些布料極佳的服飾店,每一件觸摸起來都柔順可人,但做工剪裁卻差強人意,不是過於照看歐美的高大骨架、就是太偏袒日系的嬌小纖細。這類衣服放在架上看著雅緻,穿上身就不倫不類,只能嘆氣走出試衣間,對店員歉意地搖搖頭。

倒也不是一件合意的都沒有,在走過數十家品牌後,通常都能找到一兩件料子、剪裁、款式都具備相當水準的衣服,這時候,價錢就可觀了。想買,便覺衣櫥其實不缺這一件,跟姊姊給的那些總有幾分相似;不買,又不甘心出趟門逛街兩手空空。最後放下衣服,走到隔壁書店買本小說散文心靈雞湯培養內涵深度去彌補無法金裝打扮的遺憾。

比起買成衣,我比較喜歡買布。人在台北的時候,會去永樂市場親自挑布,通常是最裡面那家專做日本進口的純棉布,染色自然,厚度也實在,摸起來都讓我愛不擇手,然後委託朋友的媽媽量身裁衣,用幾張網上抓的圖片搭配語言講解描繪:這邊收腰,七分袖,領口用方形,露一點鎖骨,但不能多,裙擺要裁成一片圓,轉圈時能像荷葉般展開,及膝再高一點,這樣就可配跟鞋或平底鞋。想起媽媽年輕時,成衣還不流行,衣服也都是這樣買布請相熟的師傅裁製,這樣的衣服穿上身,每一寸和肌膚都服貼,服貼到心坎裡。


5 則留言:

  1. 姊的衣裳竟合身,難以致信~!

    回覆刪除
  2. 置衣亦太久沒在本地進行了
    款或合身但價大多不合心
    年少時曾輕嘆男兒身就別奢望女孩子般的琳瑯滿目
    多番遊日後才驚覺所處城市的選擇貧乏
    或許是土地問題
    亦或許這城市流行的是人有我亦有
    物競天擇之下只留下最流行的牌子在各區商場不斷自我複製
    樓主尚有姊的襯衣能承襲
    孤身的我唯有默默花大洋海外置衣⋯⋯

    回覆刪除